2011年6月1日 星期三

生命裡最重要的繁華 劉克襄的深情行腳

劉克襄說:「 臺中升格,市府團隊要比之前更勞心勞力了。」
語氣中充滿著期許。
臺中刑務所演武場、臺中肉圓、自由路太陽堂、
第二市場、第五市場,都有劉克襄的回憶,串連出他過往的歲月。
對於臺中的旅遊發展規劃,劉克襄貢獻了一個妙點子,
他期望將臺中的烏日、成功、追分等車站連結,
規劃成為臺中的觀光鐵道,一定會吸引許多喜愛鐵道旅行的遊客。


資料來源:《悅讀大臺中》創刊號/許麗芩    
撰文
&
許麗芩、朱克明    
攝影&
臺中市政府新聞局    
部分圖片提供
/2011-05-17



在這個老臺中的一角,我如是走逛著,捨不得與此風景分離。 但我知道這純然是一個人的鄉愁,一個人的感傷,擋不住時代的前進。 我只能讓它在自己的心裡,蔚為自己生命裡最重要的繁華。




在這個老臺中的一角,我如是走逛著,捨不得與此風景分離。
但我知道這純然是一個人的鄉愁,一個人的感傷,擋不住時代的前進。
我只能讓它在自己的心裡,蔚為自己生命裡最重要的繁華。

被讀者喻為「最懂得在臺灣旅行的人」的作家劉克襄,足跡踏遍臺灣數不清的山林和鄉鎮,無論是自然觀察、古道踏查、鐵道旅行、老街漫遊,甚至美食嘗鮮等,皆有他獨特的觀察記錄和體會。身為臺中人,他對於故鄉更擁有深刻的情感與鄉愁,每當回到臺中,他總是習慣走逛曾經伴隨他成長的街巷,探看記憶中熟悉的景物,面對歲月和城市變遷,他有著淡淡的惆悵,也有著深深的期許,臺中的美麗與哀愁,釀成劉克襄心中永遠難忘的故鄉味與鄉愁。

探尋 成長軌跡的記憶座標

1957年,劉克襄出生於臺中南屯柳川旁邊的烏日九張犁。「我是喝及用柳川的水長大的,當時的水很乾淨。」在他的回憶中,1960年代初的烏日是一個繁華的地方,是周遭散布著田園小村的「市中心」,父親常會騎著單車載他去那裡逛,對年幼天真的他而言,當時位於三民路和中山路十字路口、三層樓高的鴻源診所,就像是一座「摩天大樓」。

隨著成長足跡的擴張,他接觸的地方越來越多,視野日益擴大,臺灣各地到處留有他的旅行足跡,而烏日也從他兒時的「世界中心」成為故鄉「小鎮」,新建的高鐵臺中站,在他心中則微妙地扮演「向臺灣出發、回到家園的入口」的角色。

「臺中變得好大!」劉克襄回憶,以前的臺中騎腳踏車從北屯騎到南屯,1小時就可以騎完,當時到處都是稻田,12歲時他已經「在所有臺中的溪流都釣過魚」,對他而言,以前的臺中「很容易掌控」,也留下許多美好的記憶。曾幾何時,滄海桑田,臺中的面貌日益變化,市區版圖日益擴張,重劃區的規劃也切割出他對「新臺中」的疏離感,但也或許因為如此,讓他更加有了探尋這座故鄉城市變化軌跡的新動力。

在劉克襄的成長認知中,臺中有三座城,他私底下將之定義為「老臺中」、「舊臺中」和「新臺中」。老臺中指的是清朝末年犁頭店老城時期的南屯一帶,也是他的出生地;舊臺中指的是日治時代從臺中火車站到臺中公園一帶的範圍,留有他在大同國小、居仁國中和臺中一中求學、百貨公司或市場逛街、戲院看電影等成長足跡;新臺中則是指80年代從臺中港路重劃區擴散出來的範圍,印象中他偶爾會去那一帶打撞球或是游泳。

難捨 故鄉裡的生活味

臺中的成長記憶,似乎也形塑了劉克襄未來成為自然生態作家的人生,在他筆下,我們看到他獨特又快樂的成長經驗。例如《少年綠皮書》中,我們看到他的童年與少年時光,沒有電玩或遊樂場所,生活所及跟土地息息相關,舉凡在圳溪中釣魚、溯河而上搭棚露營、在埔里山城捉捕蝴蝶、偷爬過臺中監獄的菜園、用粗針縫補棒球等,呈現出早期臺中城鄉質樸自然的面貌,不只看到農業社會轉型為工商社會的世代變遷,也分享了他的自然啟蒙及鄉土環境教學的成長故事。

時至今日,早已在他鄉落腳、行旅於各地的劉克襄,依然經常回到臺中老家,不時就會走到舊昔履及的街道「重新把記憶揀回來」,例如求學時的母校、臺中市政府附近街巷、地方法院旁的老樹、臺中公園、臺中女中、火車站、遠東百貨公司、舊臺中監獄、自由路太陽堂等。他尤其喜歡到市場體會庶民文化的生命力,從火車站到中華路短短不到兩公里方圓的地方,市場密集,第二市場、第五市場等地都讓他流連忘返,市場內的臺中肉圓、大麵、豆花、蚵仔粥......等,皆是他從小吃到大的故鄉味。 眾多市場中,他尤其青睞第五市場那種保持舊調子、自成一格的傳統市集面貌,喧嘩與失序在此處和諧地流動著,堅實又熱情地捍衛著老臺中舊城區的市場活力。

再造 老城的升格願景

時移境遷,許多劉克襄的生活記憶景點也變得大不同,有些地方沒落了,例如火車站前中正路一帶的商店大樓,入夜後不再像過去那般燈火通明,曾經熟悉的電影院也都歇業;有些地方變得繁榮了,例如七期重劃區一帶新興的時尚名店;有些地方則以舊貌新造的方式重新吸引人潮,例如日治時代僅存的武道館歷史建築臺中刑務所演武場,經市府再造後浴火重生,成為市民趨之若鶩的文化新景點,也讓他看到臺中未來發展的新契機。

身為道道地地的臺中人,劉克襄雖然對於臺中的變化頗有感慨,卻有更多的期許,尤其臺中市與臺中縣合併升格之後,他希望市府能更有城市的遠見,「創造臺中人的光榮感」。

他建議,可以仿造新竹老城再造的經驗,在臺中舊市區某個區塊或街道,打造出具日治時代歷史感氛圍的區塊,或是具特色的手工藝文化市集等,創造出既細膩又有趣味的生活質感,營造出一個泱泱大城的風範。他也希望升格之後的大臺中能夠保留不同鄉鎮,例如豐原等地原有的特色,審慎規劃,不要忽略對老街的關注,也要想辦法承擔及解決如火力發電廠等興建開發所需要的責任與代價。「臺中變大,市府團隊恐怕要比過去更加勞心勞力」,他說。

他有個夢想,希望臺中能夠規劃一個「圓環鐵道」,將烏日、成功、追分、大甲、清水、泰安、龍井等站連結,成為臺中新的觀光鐵道景點,如此一來,可以吸引許多喜歡鐵道旅行的人到臺中體驗慢活況味。

「中部人兼有南部人的保守謹慎和北部人比較好的市膾性,可以更妥善經營和看到未來發展。」劉克襄認為臺中人相當具有包容性,對於臺中這塊成長的土地,他仍在持續摸索、沉澱思考。他透露,未來將會把臺中的成長及觀察點滴記錄撰寫下來,相信這將會是送給臺中人相當珍貴的禮物。

生命裡最重要的繁華 劉克襄的深情行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